土地市场作为房地产一级市场一直被视作市场变化的风向标。2021年2月集中供地新政来袭,土地市场进入了新的格局,未来房地产市场走向如何成为了关注的焦点。
根据郑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数据显示,6月郑州挂牌出让55宗地块,总出让面积超250万方(合3800亩),总起拍金额高达385亿元,挂拍土地主要集中在6月3号。此外,6月22号、23号和28号也将有8宗土地分别进行挂拍。
与6月热闹的土地市场相比,5月的土拍不论是从土地数量还是热度上表现的异常冷清。据统计,5月郑州共有2宗地块以起始价成功挂牌出让,总面积136007㎡(合204亩),成交金额13.99亿元。
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楼市政策加码不断,包括“三道红线”收紧房企融资渠道,到如今实行“两集中”制度加大土地供应力度、抑制地块出让价格过高,从而达到让房价降下来的目的,构建并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长效机制。
作为上半年唯一一次大规模补仓的机会,不少房企在积极“备货”,土地交易市场沉浸在前所未有的亢奋之中。
截止5月底,北京、南京、济南、长春、杭州、宁波等地完成了首批集中出让地块挂拍。6月3日郑州也即将迎来集中土地出让,对于郑州的楼市影响如何、55宗地块有哪些看点呢?
“零售”改“批发”,集中式供地改变了什么?
近年来在坚持“房住不炒”的定位下楼市政策进一步升级,稳地价、稳房价、稳预期使得房地产调控政策愈加明朗。
“两集中”的供地模式,可以说是一场土地供给“历史性”的改革,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也是一个重大变革,在市场下的众房企都不例外。
集中式供地改变了什么?
1)热点城市宅地供应节奏
以郑州为例,以往宅地供应以少量、多次进行挂拍,不错过优质地块的房企在拿地上“壕”不手软,更甚者出现多家房企“围猎”同一宗土地的可能。地价被大幅度太高、溢价率居高不下,为获取更大的回报,房价自然也不会低。
土地集中挂拍在有利于避免房企过度竞争,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的溢价率。大规模的土地供应,使得房企的拿地资金较为分散,拿地的热情逐渐回归理性。
2)房企生存逻辑
适者生存,房企同样适用。
集中供地考验着房企的资金、研判和营运等综合实力,“三道红线”下杠杆率较高的中小型房企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,资金实力较强、综合实力较强大的头部房企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,优质地块被大房企收入囊中,小房企只能吃“剩菜”。
也可以说集中供地是一场强者之间的博弈,大鱼吃小鱼的游戏终究避免不了。
3)传统竞拍与融资难度
一年三次的挂拍改变了原有的土地供应方式,在以组织大量的保证金参与土地竞拍的环节上,整体资金实力成了房企在集中供地新政下拿地的重要因素。
加之,房地产行业面临融资渠道的收紧。在融资资源不变的情况下,中小型房企的融资难度会加大;在融资成本提高的情况下,房企结构会进一步得到调整。
集中供地下,城中村改造项目是“重头戏”
早期入驻郑州的头部房企在三环内开始了布局,后来者想要抢占奈何失去了先机,不少房企布局环郑区域以等待进入主城区的时机。
集中供地改变了郑州土地市场一度出现“僧多肉少”的局面。据统计,郑州6月挂拍的地块中宅地供应唱“主角”,除9宗地块为工业用地或商务用地外,其余均为城镇住宅用地,多以城改地为主,包括金水区的高皇寨、枣庄、庙李、沙门,管城区的姚庄郎庄、南曹,惠济区的老鸦陈,二七区的刘砦等28个城改项目开发用地。
聂庄、枣庄、张砦村杜岭村……以往城芯、金二环、三环稀缺来标榜的地块将不再“绝版”。
根据此次集中供地的地块上来推断,像老鸦陈、刘砦、姚庄郎庄、庙李这些城改地项目开发用地或许还将是原来的房企,如万科、亚星、新城控股、美盛,但世事无绝对、变化有常在,最终谁能将地块收入囊中拍后见分晓。
“粮仓”之争,置业者是否有利可图?
集中供地加速了房企的拿地策略,有的单打独斗、有的“抱团取暖”。目前郑州集中土拍还未开启,但从目前市场发展来看,大致分为三种即本土房企拿地、一线房企操盘共同开发,二是一线房企强强联合开展对抗战,三不论是本土还是外来房企均是“各玩各的”,可以说运营模式多样。
集中式供地可以说是房企的一场“大考”。
由于竞拍时间大致一样,所以房企拿地时间相近,各家推出项目和产品的时间也相差无几,新盘不断出现到时候将成为置业者说了算的买方市场。
房企要想卖得好,产品要打磨得更好,品质成了最为有效的竞争力。
对购房者而购房的选择余地增大,有利于满足自住需求,降低买房难度。
调控政策出台就是抑制楼市发展过热、平稳房价,谁又能说集中式供地不是呢?
6月郑州的55宗地块信息已释放,3号将有47宗地块上演“赶集式”挂拍,究竟花落谁家,又有何看点?